关闭 x
IT技术网
    技 采 号
    ITJS.cn - 技术改变世界
    • 实用工具
    • 菜鸟教程
    IT采购网 中国存储网 科技号 CIO智库

    IT技术网

    IT采购网
    • 首页
    • 行业资讯
    • 系统运维
      • 操作系统
        • Windows
        • Linux
        • Mac OS
      • 数据库
        • MySQL
        • Oracle
        • SQL Server
      • 网站建设
    • 人工智能
    • 半导体芯片
    • 笔记本电脑
    • 智能手机
    • 智能汽车
    • 编程语言
    IT技术网 - ITJS.CN
    首页 » 程序人生 »我在微软学到的几个小技能

    我在微软学到的几个小技能

    2015-07-06 00:00:00 出处:ITJS
    分享

    2005 年 7 月 11 日,我从学校毕业加入微软工程院,在 Exchange Server 团队做开发,当时的老板就是现在小米合伙人 KK Wong 和林斌。2010 年 4 月份我离开微软加入小米的创始团队,虽然当时差三个月到才五年,还是拿到了五年的纪念,一个玻璃砖,不小心摔碎了一角,我至今还保留着。

    最近五年,除了有时候去找老同事聊聊天顺便挖几个人,偶尔要个 Windows 的注册码之外,和微软没有任何业务往来。直到春节的时候 Windows 团队和小米接触打算移植米 4 上的 Windows,我才又大规模接触微软的团队。回首过去,有几个在微软学到的小技能,让我和我的团队受益很大,写出来分享给大家。

    Code Review (代码审查)

    加入微软之前,我在学校写了无数代码,和其他自学成才的程序员一样,大家都是各做各的,很少和其他人交流,大多数时间是在网上找资料,再自己琢磨。到了微软之后,我加入的团队是和美国总部的工程师一起工作,分配了一个资深的工程师来给我做 Code Review,我还记得他的名字叫 Branden,其实年龄比我还小一岁,不过我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,他已经工作五年了,囧 rz。

    在微软的工作流程里面,Code Review 是非常重要的一步,翻译成中文是“代码审查”,我不喜欢这个翻译,因为其实并没有上下级审批的意思。在工作中不一定是有经验老手的给新手做 Code Review,新手也可以给有经验的做 Review,只要看不懂的地方就可以提出来,看不懂说明对方写的代码不容易维护,将来写的人走了换了个人负责就会有问题。而且这来来回回的流程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,你会发现原来这个地方还可以这么写,既然要互相学习,那做 Code Review 的人也要像写代码的人一样认真思考,假装要是是我写的话会怎么办。

    我刚入职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同事的耐心,我写的代码他非常仔细的看,提了非常多的意见,我按照他的意见改一遍,再提交给他,他再提意见,我再改,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来回的,有时候我都觉着烦了,但还是忍住了,确实对方提的意见都是对的。几年后我到了一个团队,我是里面最资深的员工,有一次在 Code Review 的时候给新入职的同事提了很多意见,还帮他做了测试,给出了我的解决方案,可能让他觉着很没有面子,他对我表达了非常不满的情绪,我非常淡然,并感受到了一种轮回的感觉,因为 Code Review 就是这样的。

    加入小米之后,才发现中国大多数公司是没有 Code Review 机制的,这让我非常怀疑他们的代码质量。还好 MIUI 团队最早的工程师都是从微软过来的,尽管我们抛弃了所有可能降低效率的流程,比如再也不写 Design Spec,减少无关的测试等,但是始终坚持做 Code Review,并且和在微软的重视程度一样多。当时有从别的公司过来的同事拒绝接受别人给他提的意见,顽固坚持自己的风格,我们就让他去别的团队做新功能去了。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在团队快速扩张的情况下,保证工程质量和同样的代码风格。这里还要感谢 Google 做的代码管理工具 Gerrit,让我们做 Code Review 比在微软的时候都要方便。

    Email and Rules (邮件与规则)

    工作中难免会收到很多邮件,但是我国人民好像不喜欢用邮件来交流工作,每次我看到同事的邮箱有几千封未读邮件的时候,就感觉到了一种无奈。遇到孺子可教的新同事,我会告诉他,每天把邮件处理掉,保证没有未读邮件是一种美德,不信你看我邮箱,一封未读邮件都没有。其实这里面并不需要勤奋,秘诀就是把不该看的邮件都直接删掉。

    一般来说,正常的邮件原则是,要是发件人需要你来相应,会把你放到 To 里面,要是只是需要你知情,那会把你放到 Cc 里面,要是以后不希望你再介入,会把你放入 Bcc 里面。所以要把出现在 To 里面的邮件单独列出来,优先处理。然后再把出现在 Cc 里面的列出来,看看就行。其他的要是是发给你在的小团队的,和 Cc 其实差不多的,看看就行。其他的,删掉就行,不看没啥损失,要是有问题,也是发件人的问题,谁让他不按牌理出牌呢。比如不把收件人放在 To 或者 Cc 里面,但是正文里来个@,以为这是微博呢,亲?当然公司的行政发的通知除外,所以要把重要人物(CEO,部门老大,行政主管等)发的邮件单独列出来。

    怎么把不同优先级的邮件分出来?邮件规则就是干这个的。为什么我知道这么多?因为我在微软的时候就是做这个的。如何设置邮件规则?Outlook 里面有很多介绍,我就不多说了。当然有从 Google 来的同事说只要把所有的邮件导入到 Gmail,然后 Gmail 会自动帮你搞定,我表示还没有得到。

    Calendar/Freebusy (日历)

    这个是高级技能了,因为大多数人用不到,我也是最近才需要的。公司大了最大的表现就是会多,找人开会难,因为经常对方有别的会,时间对不上,有时候想想也挺可笑的。这种情况,经常要打很多电话,或者在微信/米聊里面沟通才能搞定,还有临时变卦的。

    其实微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,那就是日历。首先,把自己的安排都记在日历里面;然后,开放权限让同事看到你的日程,可以只看到时间段。这样,要是大家都这么做,那召集大家开会的同事就可以在日历里面把大家都加进来,找一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段。这个技能只适用于服务器是 Exchange Server 的邮件系统。

    我现在所有的安排都放在日历里面,不论工作有关还是无关的,连理发和踢球什么的都有,还养成了一个习惯,只要不在日历里面的都会自动忘掉,所以一件事没有放在日历里面的时候就很焦虑,还要手机就在旁边,加起来很方便。公司外面的人要和我约一个会,打电话的比较多,但我都会提醒对方通过邮件发一个 Meeting Request 过来,这样方便大家都记住时间,大多数时候从语气来看我谨慎怀疑对方并不用日历。

    以前 MIUI 并没有好好做日历,原因是统计表明我国人民根本不用日历,使用率非常低。现在好像开始发力了,估计是因为我厂员工自己有需求了,做好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。

    上一篇返回首页 下一篇

    声明: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;转载务必保留本文链接;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。

    别人在看

    苹果将发布第三财季财报,很可能会超预期

    25 年第三季度 NAND Flash 合约价格预计将上涨 5-10%

    亚马逊网络服务 (AWS) 已裁员数百人

    邦彦邦彦云PC”新一代云上真机解决方案重磅亮相

    苹果Mac book产品线未来两年大升级:M5、M6系列芯片来袭

    净网—2025|代抢?录入?小心 “票圈陷阱”!

    脱下皮衣,英伟达 CEO 黄仁勋穿唐装亮相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

    ATTO360 Storage 软件通过单一智能平台重新定义存储管理

    DigitalOcean 推出 DigitalOcean Gradient AI 平台

    网传华为盘古大模型疑似抄袭通义千问,盘古团队否认

    IT头条

    公安部:我国在售汽车搭载的“智驾”系统都不具备“自动驾驶”功能

    02:03

    液冷服务器概念股走强,博汇、润泽等液冷概念股票大涨

    01:17

    亚太地区的 AI 驱动型医疗保健:2025 年及以后的下一步是什么?

    16:30

    智能手机市场风云:iPhone领跑销量榜,华为缺席引争议

    15:43

    大数据算法和“老师傅”经验叠加 智慧化收储粮食尽显“科技范”

    15:17

    技术分享

    SQL汉字转换为拼音的函数

    windows 7系统无法运行Photoshop CS3的解决方法

    巧用MySQL加密函数对Web网站敏感数据进行保护

    MySQL基础知识简介

    Windows7和WinXP下如何实现不输密码自动登录系统的设置方法介绍

    windows 7系统ip地址冲突怎么办?windows 7系统IP地址冲突问题的

      友情链接:
    • IT采购网
    • 科技号
    • 中国存储网
    • 存储网
    • 半导体联盟
    • 医疗软件网
    • 软件中国
    • ITbrand
    • 采购中国
    • CIO智库
    • 考研题库
    • 法务网
    • AI工具网
    • 电子芯片网
    • 安全库
    • 隐私保护
    • 版权申明
    • 联系我们
    IT技术网 版权所有 © 2020-2025,京ICP备14047533号-20,Power by OK设计网

    在上方输入关键词后,回车键 开始搜索。Esc键 取消该搜索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