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2日,印度《商业今日》(Business Today)在其“市场今日”栏目发布专题报道,援引阿迪蒂亚·比尔拉太阳生命资产管理公司(Aditya Birla Sun Life AMC)首席投资官(CIO)马赫什·帕蒂尔(Mahesh Patil)观点指出,美中两国达成的90天关税削减协议正通过缓解全球贸易不确定性,推动印度信息技术(IT)行业迎来股价反弹与估值修复。帕蒂尔在与该栏目主持人谢伦德拉·巴特那格尔(Shailendra Bhatnagar)对话时强调,短期关税缓冲不仅降低了美国经济衰退风险,更通过稳定全球供应链预期,为印度IT企业创造了阶段性利好窗口。
一、关税协议破解“衰退担忧”,印度IT股走出估值低谷
1. 美国经济“软着陆”预期升温,直接改善外部需求环境
帕蒂尔指出,若美中持续维持高关税壁垒,美国企业的技术采购成本将显著上升,进而冲击企业盈利与资本开支,最终可能拖累美国经济陷入衰退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2025年4月报告,美中贸易摩擦若全面升级,美国GDP增速可能下降1.2个百分点,失业率或突破5.5%。此次协议将两国互征关税税率阶段性降至2019年前水平,直接缓解了市场对美国科技支出收缩的担忧——作为印度IT行业最大市场(占出口额约60%),美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预算稳定性对塔塔咨询(TCS)、印孚瑟斯(Infosys)等印度龙头至关重要。
数据显示,反映印度IT板块整体表现的Nifty IT指数在2024年因美中摩擦加剧累计下跌15%,显著跑输同期Nifty 50指数(持平);而2025年5月协议公布后,该指数一周内上涨8.7%,估值(TTM PE)从22倍回升至25倍,接近过去五年均值(26倍)。帕蒂尔认为,此前市场对印度IT企业的“双重担忧”(美国需求萎缩+地缘供应链转移)已部分消除,当前板块“估值更趋合理,且龙头企业现金流回报率稳定在15%以上,股息率达2.5%-3%”,对长线资金形成吸引力。
2. 供应链“去风险化”背景下的“第三方受益”逻辑
美中贸易摩擦本质上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“区域化重组”。美国在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《通胀削减法案》中明确鼓励“友岸外包”,而印度凭借英语语言优势、成熟的离岸外包生态(占全球IT服务市场份额约20%)及与美国的数据合规兼容性(如《跨境数据流动框架》),成为美国企业“降低中国依赖”的首选地之一。帕蒂尔特别提到,协议带来的短期确定性加速了这一进程——2025年一季度,印度IT企业来自美国的订单量环比增长12%,其中金融科技、云计算运维等领域订单增幅超20%。
二、印度IT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全球分工再定位
1. 成本与制度优势构筑“护城河”
印度IT行业的崛起依赖三大核心优势:
- 人力资源规模效应:拥有全球最大的英语技术人才库(超500万IT从业人员),初级工程师薪酬仅为美国同行的1/3至1/4,形成强大成本竞争力;
- 离岸外包模式成熟:通过ISO 27001认证的企业超3000家,建立了从需求分析到交付运维的全流程标准化体系,客户满意度(NPS)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;
-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:印度政府“数字印度”计划提供20%的IT出口补贴,并设立100亿美元专项基金支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研发,2024年IT产业出口额已达2450亿美元,占GDP比重8.5%。
2. 从“外包工厂”到“技术合作伙伴”的升级
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IT企业正从低附加值的代码编写(如软件测试、应用维护)向高端服务转型。2025年一季度,塔塔咨询的“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”收入占比提升至45%,Infosys的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增速达35%,高于传统外包业务18%的增速。帕蒂尔指出,这种“技术+成本”双优势,使其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更具抗风险能力——2024年印度IT企业净利润率维持在18%-20%,显著高于中国同行(12%-15%)。
三、中国视角: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供应链重构
1. 短期冲击:订单分流与资本配置再平衡
中国IT企业面临双重压力:
- 美国市场份额挤压:2024年中国对美软件出口额同比下降9%,而印度同期增长15%,部分美国企业已将客服中心、数据分析等非核心业务从中国转移至印度;
- 估值分化加剧:A股计算机板块(Wind指数)2025年5月PE为35倍,高于印度Nifty IT指数(25倍),且外资持股比例从2023年的8%降至2025年的5%,反映出国际资本对“非中美冲突市场”的偏好。
2. 长期破局:从“成本竞争”到“价值引领”
中国IT产业需依托三大优势实现转型:
- 技术纵深优势:在工业软件(如CAD/CAM)、芯片设计工具(EDA)、人工智能大模型等“卡脖子”领域加大研发投入,2024年中国IT企业研发强度达18%,高于印度同行12%的水平;
- 内需市场红利:依托全球最大的数字化消费群体(超10亿互联网用户),培育云计算(阿里云市场份额全球第三)、车联网(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5000亿元)等本土需求驱动型业务;
- “一带一路”区域协同:在东南亚、中东建设数据中心集群(如腾讯在泰国、马来西亚的布局),输出“中国技术+本地化服务”模式,2024年中国对“一带一路”国家IT出口额增长22%,远高于对美出口。
3. 政策应对:强化产业链韧性与制度型开放
中国可借鉴印度经验,在以下领域发力:
- 人才培养机制:推动“产教融合”,建立500所“数字技术产业学院”,目标2030年新增200万高端IT人才;
- 资本市场支持:通过科创板试点“研发费用加计扣除”政策,2025年一季度科创板IT企业融资额达800亿元,同比增长30%;
- 数据跨境流动规则:加快出台《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》实施细则,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,提升跨境服务便利性。
四、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长期启示
美中贸易协议的90天关税缓冲期,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“去全球化”与“再全球化”博弈的缩影。印度IT产业的阶段性崛起表明,在中美战略竞争常态化背景下,第三方市场的“中间地带”价值正在凸显。对于中国而言,需警惕“低端产业外流+高端技术封锁”的双重风险,转而聚焦:
- “硬科技”自主创新:突破芯片制造、工业软件等瓶颈,2025年国家大基金二期对半导体设计领域投资增长40%;
- “双循环”深度融合:通过“内循环”培育华为鸿蒙、欧拉系统等本土生态,2024年国产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提升至15%;
- “规则制定权”争夺:积极参与CPTPP、DEPA等国际经贸协定,在数据跨境流动、数字服务税等领域输出中国方案。
正如帕蒂尔在采访中强调的,“全球IT产业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一市场或成本优势,而是技术生态、制度环境与资本效率的综合比拼”。当短期关税红利退潮,真正决定产业地位的,仍是对核心技术、全球规则与市场纵深的长期把控能力。
结语
美中贸易协议为印度IT产业打开的“窗口期”,既是全球供应链弹性化的必然结果,也为中国提供了审视自身竞争力的镜鉴。在“分化式全球化”时代,任何单一经济体都难以独善其身,唯有通过技术自主性、市场纵深性与规则引领性的协同提升,才能在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主动。对于中国IT产业而言,挑战与机遇并存——短期需应对订单分流压力,长期则需以“双循环”战略为基,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重塑优势。